两名小学生举起横额和旗帜,在球场外喊着,「猫无罪,救救小猫!」。沿途没有人回应他们的口号,也没有人追随他们的步伐。只有这两名小学生,为着实践心中的「善」而前行。这是导演吴炜伦于2002年初入行时所创作的短剧《玻璃猫》的最后一幕。 20年过后,吴导演在一个电台节目的慈善环节中,选择救世军为其指定受惠机构,这两名小学生仿佛一直就在他内心某处,不曾离开,喊着不变的口号。

救猫的少年

入行23年、编剧出身的吴炜伦,今年首次执导电影长片——《毒舌大状》。电影的其中一个主题恰好就是「回归初心」,片中男主角因为失误造成冤狱,从而回想当初成为律师的使命。电影内容就似是导演的自我诘问:你还记得自己是为了什么开始拍电影吗?

吴导演仍清楚记得当年创作《玻璃猫》的意念。 《玻璃猫》是讲述一班小学生,误信网上谣言,以为有人会将猫养在玻璃瓶里,于是他们便决心为「玻璃猫」伸张正义。然而,同伴们一个接一个的中途放弃,原本声势浩大的队伍,最后只剩主角两人。

「其实这故事源自我中学时的一次经验。当年学校有一次步行筹款活动,后来事情发展就很贴合歌曲《十个救火的少年》。本来我们约好一起去筹款,谁知道后来越来越少人,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我觉得做善事经常会有这情况,有很多人只会『得把口』,实际行动时就消失。所以当年我就想带出这个讯息,当然最终的想法是,即使最后只剩下很少人,但都千万不能放弃。」

由心发出

千百样人,或许就有千百种对「善」的诠释。可是,吴导演却觉得「善」从来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发自真心地去帮助人,就是善。」助人不必拘泥于某方式,吴导演近期在一个电台节目的慈善环节中,选择救世军为其指定受惠机构,就是希望鼓励物资捐赠。

「香港人喜欢购物,总会买到许多不再用的,但如果还很簇新,就这样丢掉会很浪费。」吴导演认为捐赠衣物或家品更加实际,因为物资可以赠予有需要的人士及家庭,实在的帮助到人。

「有时候帮助别人很简单,可能只是冬天的时候,你跟身边的独居老人打招呼,问候他一下,已经是一种帮忙;有多一条被子,就借他用吧,就是这么简单。」

良善始于行动

吴导演觉得每个人都有行善的心,只是不知道如何付诸行动。 「香港人很『怕丑』,就算想去帮人,也不知道怎样做。可是当他们看见身边有人站出来时,他们就会一呼百应。」

施恩与受恩,从来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我知道香港很多人(助人)都不求回报。当别人帮助你渡过难关后,你不一定要回报他,你可以回报其他有需要的人。」

受恩正是为施恩播下种子。不要轻视自己。这一刻你需要帮助,不久的将来你或许会成为更多人的助力。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想法,吴导演一直十分关注儿童教育和权益。 「当孩子能在好的环境成长,心态健康,他们长大后自然会去帮助别人,这才是良性的滚雪球。」不知不觉间,当初的那两名小学生身后,逐渐有人群追随着他们。

导演简介

吴炜伦,香港导演及编剧。于2000年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学士学位课程,主修导演。入行初期主要为动作电影创作剧本,2010年编写的《线人》,让他首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2021年破格挑战传记电影,与梁乐民合编《梅艳芳》;2023年首次执导的处女作《毒舌大状》,随即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票房第一位的香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