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家有時如戰場,家長們面對日常壓力,毫無喘息的機會。這時,同路人的理解及互相扶持,便顯得無比重要。阿英因為家庭經濟及學歷稍遜而缺乏自信及社交生活。然而,在救世軍朋輩家長輔導員華華與Jojo的陪伴下,阿英得以抒發情緒,也因為這兩位同路人而慢慢打開心扉。

陪伴左右  慢慢打開心扉

「我的女兒在兩歲時發現腦內長了腫瘤,發作時一天會突然抽筋數次,有時是全身,有時是腳,每每昏迷一至兩小時。可是,女兒當時年紀太小而未能動手術,只能一直以藥物控制,我每次都很擔心,害怕她有一天再也不能醒過來。」女兒的狀況導致她學業進度較他人落後,阿英也因而時常感到憂慮,擔心別人的目光,故不敢與人接觸,種種狀況讓她倍感壓力。

有天,阿英獲邀參加社會福利署與救世軍竹園綜合服務青少年中心(下稱中心)合作的一個減壓小組,因而認識了當時作為幫手的朋輩家長輔導員(下稱家長義工)華華。華華主動與阿英交談,慢慢熟絡起來,往後當見到她沒信心去做一件事時,華華會先示範數次,待阿英有自信後再鼓勵她去嘗試,加上兩人也有女兒,於是阿英慢慢願意分享自己的煩惱。及後,疫情期間為了幫助女兒在家上課,她主動提出想學習Zoom,並透過中心的服務配對,認識另一位義工Jojo。在Jojo細心教導下,阿英終學懂用Zoom,更讓她能在家教導女兒,增添信心:「我很欣賞兩位的熱情及細心,沒有嫌棄我學習能力慢,也給了我很多安全感及力量。」因為有她倆的陪伴,現在阿英慢慢變得有自信,逐步踏出更多步。

助人助己

除了幫助到有困難的家長外,華華和Jojo坦言輔導員的經驗也幫助到自己。在成為輔導員前,二人均要修畢救世軍『「同途家長路」朋輩家長輔導員訓練計劃』課程,當中所得也讓她們獲益良多。華華說:「每一堂課都有得著。我特別記得其中一堂課,導師要求我們一字不誤的讀出遊戲卡上的指示,然而大家卻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我也從而明白到每個人的接收很不同,所以更需要花時間溝通、問清楚,還要懂得易地而處,從對方的角度去理解。」相較以往先罵的做法,現在華華與女兒相處會先耐心聆聽,並不帶着批判,了解後才進一步與女兒溝通。

由於Jojo是學校家教會的成員,故在訓練課所得的均有助加深她與其他校內家長的關係。她變得更主動傾聽一些家長的煩惱,讓他們抒發情緒。此外,這些經驗也讓她改善了與兒子的關係:「上年疫情期間,兒子就讀的國際學校需要轉為網上學習,結果他大發雷霆,接受不了,覺得困在家中上課跟去殯儀館沒分別,加上正值青春期,我所說的他均聽不進去,讓我感到很不舒服。此時,我想起訓練學到的,和年青人對話要用相同的水平,聽他講,這樣我才得悉他抗拒的真正原因是怕在鏡頭前顯得肥胖,再加上給他空間理解、分析及鼓勵,後來他慢慢適應了。」現在,兒子與她的關係/改善,有時更會主動抱抱她,母子間親密了不少。

『「同途家長路」朋輩家長輔導員訓練計劃』

計劃一直相信朋輩家長輔導員是社區的寶貴資源,鼓勵他們以「同路人」身份陪伴社區有需要的家長,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一起成長互相扶持。訓練包括基礎及進階班,基礎班主要為理論及技巧學習,進階班則針對認識情緒、管教及壓力。修畢課程後家長便自動加入朋輩家長輔導員的網絡,並會獲邀做義工,如遇上有個別需要的家長時,則會進行配對服務,為家庭提供及時的支援。

更多故事:https://salvationarmy.org.hk/information-centre/publications/army-sc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