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香港)提起「蒙特梭利」,很多人會想起兒童教學法,其實這套理論也能應用在認知障礙症長者的服務,而且成效顯著!救世軍在過去兩年間,將「蒙特梭利」的理論及概念引入長者服務,針對輕度至中度認知障礙症長者的興趣、優點、能力、過往的經驗和習慣提供度身訂造的訓練計劃,並按「認知刺激」、「日常生活技巧」、「運動與協調」、「感官」和「社交及文化」共五個範疇,設計出一系列小組活動,以維持和提升長者的認知、心理、社交和身體功能等。有別於傳統的非藥物認知治療,「蒙特梭利認知障礙症小組活動」更著重「以人為本」,重視長者參與活動的過程,並強調「無錯誤學習」,鼓勵長者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持續嘗試,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而透過小組形式,更能推動長者之間的互動,促進他們的社交和心理健康。

長者變得更主動及更快樂(參考附件)

救世軍去年與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合作,就「蒙特梭利認知障礙症小組活動」的成效進行研究。參與研究的100名長者(年齡介乎67至99歲)分成兩組,53人被編排到「蒙特梭利實驗組」(實驗組)接受八星期的訓練計劃;47人則為「對照組」,需參與八星期的傳統活動,並根據社工評分及照顧者的報告,來觀察認知障礙症長者參與活動時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長者在「活動的積極參與度」與「愉快及感興趣程度」兩方面均有正面提升,相比對照組會更主動參與小組活動,亦顯得更快樂,減少易怒情況。

以人為本的「蒙特梭利認知障礙症小組活動」讓長者能有意義、有尊嚴地繼續投入生活。救世軍長者服務總經理邱綺雯表示:「有認知障礙的長者仍然有個人的興趣、能力和專長,此小組活動正好讓他們有所發揮,肯定自己,讓生活過得積極;救世軍在未來會繼續將『蒙特梭利認知障礙症小組活動』納入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服務介入手法,致力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

個案分享:

個案一:按長者能力設計活動和角色
患有初中期認知障礙症的王婆婆自得悉患病後,樂於助人的她變得情緒低落、缺乏自信心和動力。社工進行評估後,發現她的教育水平較高,喜歡幫助別人,以往更經常參與義務工作。掌握王婆婆的興趣、優點、能力、過往的經驗和習慣後,她被邀在活動中充當「助手」角色,協助一起帶領組員做簡單熱身運動,並於部分活動中協助和陪伴認知狀況較弱的組員。王婆婆最初擔心未能勝任,在社工和家人的鼓勵下,她願意嘗試,並逐漸投入活動,更主動幫助和鼓勵其他組員;她在活動中重拾笑容,自信心及動力亦大大提升,更向社工和家人表示:「原來有認知障礙症也可以繼續幫助別人!」

個案二:促進長者社交
馮伯患有初期認知障礙症,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以往參與中心活動時較少與人互動,投入感不足。經社工評估後,得悉馮伯退休前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廚師,熱愛烹調。掌握馮伯和其他組員的興趣和過往經驗後,社工選取「一家之煮」活動,邀請組員透過餸菜圖片,一起設計自己喜愛的餐單。馮伯於活動中顯得積極和投入,表現興奮,主動與組員分享自己喜愛的拿手小菜,更分享以往當大廚的經驗及入廚心得。組員紛紛主動向馮伯請教,彼此的互動和交流大大提升,小組氣氛非常愉快。馮伯家人表示,馮伯回家更稀有地與家人分享活動過程和參與小組的樂趣,又主動陪伴家人外出買餸。家人指出馮伯對活動的興趣和投入感大增,亦喜見他在生活上的正面轉變。

附件:研究結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