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分享
「住+」重拾生活尊嚴
「土瓜灣下鄉道對我們一家來說,是人間天堂。」海梅於上年年底從救世軍「住+」土瓜灣下鄉道社會房屋項目(下稱「住+」)搬至現時新的公屋單位。儘管現在已成功上樓,海梅也不時懷念在「住+」的日子,那裡的鄰里互助及溫暖的人情味讓她難以忘懷,每次說起總會不禁泛起微笑。
壓迫在劏房中
數年前,懷有身孕的海梅與年約2 歲的兒子及年老的父親來港。當時她與丈夫離異,因聽說深水埗的住屋租金較便宜,便搬到那裏去。海梅一家四口租住的劏房面積只有150 呎,廚廁狹窄,幫兒子梳洗時他只能站在馬桶上,才能騰出空間讓海梅站着。生下妹妹後更是不方便,連轉身也困難。因房內有橫樑及頂柱,活動空間甚少,睡覺時更要曲著腿,害年老多病的父親經常睡不好。最大問題是衛生情況不理想,廁所經常傳出惡臭,怎樣也沖不走,當馬桶沒水時,臭味更是濃烈得揮之不去,讓一家四口非常困擾。
遇上救世軍施以援手
因為生活環境不理想,加上學歷較低,那時的海梅比任何人都感到自卑,每天背着妹妹接送哥哥上下學時,都會匆匆趕回家,不想與他人接觸。有一位學校的家長注意到她,主動與海梅攀談,得悉她的處境後更介紹她尋求救世軍的幫助。最終,她遇上救世軍深水埗家庭支援網絡隊。
網絡隊的社工們均很熱心,會定期探望及慰問他們的情況,又幫助他們一家申請各種物資及津貼,如餸菜包等。「後來(2018 年),下鄉道項目開始接受基層家庭申請入住,網絡隊的社工問我有沒有興趣。我那時很猶疑,因為才剛剛熟悉了現在居住的地區,又要搬去一個陌生環境,有點害怕。然而,他告訴我可先上去參觀,後再決定,所以最後我們一家還是上去了。一打開門,嘩!眼前一亮!我未見過這麼大、舒服的地方。」她的兒子也對下鄉道的單位一見鍾情,於是便嘗試申請,結果成功了,讓他們開心了半天。
如天堂般的下鄉道 鄰里守望相助
海梅一家是首批入住「住+」的住戶。房子變得寬敞了,環境及衛生都較以前理想, 住起來也更舒服了,海梅的爸爸終於能好好躺在床上,不用再曲著腳睡覺,一家人也因而舒坦了不少。為了讓各鄰里熟悉彼此,項目的社工團隊定期舉辦不少活動,如聚餐、電影會及戶外導賞等, 讓住戶們聯誼及融入社區。海梅也因此認識了不少街坊,彼此聊天訴說近況,更不時交換有用物資:「大家都非常親切及熱心,有對夫婦曾送過鞋履給我的孩子們穿。我和兒子都很掛念他們,也特別想念社工舉辦的活動。最記得有一年的聖誕節,社工在附近牛棚藝術村舉辦尋寶遊戲,那是我們第一次去那個地方。」她在「住+」居住期間,更因為接觸到救世軍九龍城部隊(教會),開始建立信仰,部隊軍官( 牧師) 馬少校也不時關心他們一家。
「對我們一家而言,『住+』是一個天堂,那裡鄰里情既濃厚又溫暖,大家像弟兄姊妹般談天說地,兒子又認識了不少朋友,我們也開心了不少,那裡的點點滴滴都是值得回憶的。現在新的住所已經穩定下來,但總覺得與鄰居有隔膜。」她續說:「我真的很感激救世軍這些年來在我們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一直幫助我們,不然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辦。」
住得有尊嚴 共建鄰里情
2018 年,「住+」以「共住‧ 共管‧ 共生」為理念,以較相宜的租金提供適切的居住空間予基層家庭,讓他們住得有尊嚴。項目至今,共有約二十戶數像海梅一家在「住+」居住期間,成功過渡上樓,亦有不少新住戶不斷搬入短住。項目團隊社工之一的阿基表示,很多像海梅的基層家庭除了面對居住環境狹窄、欠衛生、租金昂貴等問題,最大的困難是他們容易精神繃緊及產生強烈的孤獨感,與社區疏離。「一直以來,我們項目定期舉辦聯誼活動,拉近住戶彼此的關係,又與住戶協調,帶領他們自發處理大廈管理問題,增加住戶的歸屬感。我們又希望住戶回饋社區,於是邀請有一技之長的住戶做義工,如修理電器、開瑜伽班、辦雜耍班,住戶更自發形成互助網絡,會相互幫忙照顧小朋友等。」
項目於今年年尾結束,除了幫助部份住戶過渡上樓或跟進公屋輪候狀況外,也會為個別居民訂立個人化離宿準備,及為現時共居中的部分住戶做配對,看看會否繼續在新居所共住。
救世軍即將營運新的社區房屋項目,欲了解更多我們的工作,請見:https://salvationarmy.org.hk/fund_raising/summerappeal/
更多故事:https://salvationarmy.org.hk/information-centre/publications/army-sc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