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倡社會共融

在救世軍油麻地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的一個活動室中,一班小朋友正在畫和諧粉彩畫,抒發自己的心情,畫畫之餘還互相「打鬧」、嬉戲,氣氛融洽。這班小朋友被香港主流社會標籤為「少數族裔」,更普遍的是「南亞裔」,只因為他們的外觀、膚色及所屬族群跟香港主流社會的人不同。


少數族裔在香港
Manish、Afifa、Sabah、Prames、Buddha 及Debta 的年齡介乎10 至12 歲,雖然從小在香港長大,說流利的廣東話,但因為他們的父母是尼泊爾人、印尼人或巴基斯坦人,外表上與香港主流社會的人不同,所以他們很多時被掛上「少數族裔」、「南亞裔」的標籤。「『少數族裔』就是指我們這種人。」Manish 說。

根據2016 年香港人口統計,香港約有8 萬名少數族裔是屬南亞裔人士,主要為印度、尼泊爾及巴基斯坦。雖然很多少數族裔的小朋友都是在香港出生及成長,但主流社會卻對他們有另一套看法。他們的中文書寫能力不足,有時會被同學取笑皮膚黑。Afifa更分享了一個經歷:「有一次我跟Manish 坐地鐵回家時,有位不認識的姨姨指着我們喊髒,覺得我們沒有洗澡、沒有洗手。」Manish 補充道:「那位姨姨根本不認識我們,又怎可以說我們髒呢?任誰到街上走一圈,也會沾滿塵埃,大家是一樣的。我們最後選擇不給任何反應,不理她了。」

你我都一樣
這班小朋友同樣關心香港發生的大小事,更會走進社區。在救世軍油麻地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社工車姑娘的帶領下,他們到東龍島做義工清理垃圾;到油麻地體驗拾紙皮;訪問立法會補選候選人的助選團等,透過不同活動走進社區,深入認識香港議題。好像近期發生的社會爭議,這班小朋友也會討論,對新聞片段所呈現的畫面感到痛心,更在社工陪同下走到街上,了解社會狀況。

誰又會想到對香港這麼熱心的少數族裔小朋友,在兩、三年前竟然覺得對香港陌生。「這班小朋友最初覺得自己就算是在香港出生、長大,都不會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也礙於中文不靈光,而不肯開口說話。我們透過中心的服務、中文訓練及身份認同等活動,讓他們多了解香港,培養對香港的歸屬感。現在,他們會主動留意香港的事情,覺得自己在這個地方有義務、有權利去做不同事情。好像去年颱風山竹襲港,風暴過後主動提出要到街上幫忙清理,讓我十分感。」車姑娘說。

這班小朋友認為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香港人,喜歡香港這個地方,喜歡香港的食物,喜歡吃McDonald,喜歡郊外公園等。他們期盼香港繼續成為一個好地方,有美麗的自然環境。「我們希望香港人別再破壞環境,希望他們別再歧視我們,因為大家都是一樣的。我們希望能一起保護香港現在所擁有的,讓這個地方變得更美好。」


少數族裔人口統計
根據2016 年的香港人口統計,約92% 的人口都是華裔人士(種族屬漢族華人),約有584,383 人報稱為非華裔人士,這類人士約佔人口的8%,當中以印度、尼泊爾及巴基斯坦為主,過去十年人口增長已超過70%。時至今天,不少少數族裔在香港出生及長大,操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卻依然要被掛上「少數族裔」、「南亞裔」的標籤,得到的社區支援依舊不足。


救世軍支援服務
救世軍油麻地青少年綜合服務及屯門東青少年綜合服務提供少數族裔支援。其中,前者着重成長輔導,集中提高少數族裔對香港的歸屬感,幫助他們適應香港的生活,包括提供廣東話及中文的訓練,帶他們深入認識香港社區、探討自我及身份認同等。屯門東青少年綜合服務着重提供社區教育,發掘及發展少數族裔的才能,並提供表演機會,助他們融入社區之餘,也讓社區更認識他們,同時亦提供生涯規劃服務,助他們尋找出路。

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