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分享
給無名英雄的「掏保手套」
黃昏時間,幾名年青人趁著清潔工友休息,上前邀請他們試用自家發明的「掏保手套」;數個月來,由八名中五學生組成的社會創新小組Highlighter 就這樣遍大街小巷,在課餘時間鑽進後巷,甚至垃圾房尋找清潔工和拾荒者,聆聽他們的需要,並邀請他們為這雙手套提供意見,希望把發明逐步改良,成為保護他們雙手的貼心工具。
這八名年青人是救世軍社會創新實驗室計劃(Youth Lab Project)的參加者,他們要運用創意,嘗試解決一些社會問題;而團隊選擇聚焦在清潔工和拾荒者所面對的日常問題,原因來自成員Rachael 的一次義工經歷,那次經歷很觸動她:「記得那次是中秋送暖行動,當我為清潔工友送上月餅及生活用品時,竟然看見有藥水膠布,同行的義工見到我滿臉疑惑便解釋說,工友很容易在接觸垃圾時被針筒、牙簽等刺傷,處理不慎便會導致傷口感染,非常危險。」
團隊察覺到,大部分清潔工只會戴上一般的勞工手套或膠手套,根本欠缺保護力,加上經常會沾到垃圾筒內的液體,手套一濕便很難乾透,濕氣會「噏」着雙手皮膚一整天,而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拾荒者身上。成員Ivan說,市面上的確有手套具有更高耐用性和保護力,但每對價錢動輒要六、七十元,他們會寧願慳錢而默默忍受,「清潔工和拾荒者是社會的弱勢人士,很少人會願意聆聽他們的需要,我們希望可以集合眾人的構思為他們帶來改變,即使是一小步,也應該為他們發聲!」
由構思到實踐
讓拾荒者和清潔工在「掏」取垃圾時能「保」護雙手,正是發明手套的意義。全人手製作的「掏保手套」雖然還處於概念雛型,製作看來「土炮」,卻已經過了好幾次改良。Youth LabProject 不是一般的體驗計劃,不僅要求參加者構思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更必須運用有限資金把想法實踐出來,所以團隊在揀選物料和製作方法上都要作出仔細考慮,目標是製造價廉物美、人人都負擔得起的製成品。
團隊購入坊間帶有防滑膠粒的勞工手套,剪掉手背棉布,縫上冰巾,令手套透氣輕盈帶有冰涼感,濕水後也能更快回復乾爽;至於手套的保護力則來自內層的軟膠物料,經過測試,雖然手套基本上能抵禦針、刀片、剪刀等一般利器,然而成員Ceci 說:「加了軟膠的手套會為使用者帶來阻力,當抓起物件時會影響靈活性,這是清潔工友試用後的意見,我們會再努力加以改良。」不斷嘗試再調整策略,也是計劃要他們學習的功課。
思考「失敗」的意義
團隊曾獲救世軍社工邀請參與今年初油麻地青少年服務主辦的「失敗日常展」,這個展覽鼓勵年青人分享「失敗」經歷,思考其真正意義。他們除了道出製作「掏保手套」那充滿失敗和挑戰的實踐過程,更別有一番體會:淪為清潔工人或拾荒者,在主流的社會標準裡或許是一種「失敗」,但背後其實牽涉勞工保障、貧窮等互相扣連的社會問題,這是否更值得我們反思?
Youth Lab Project 令這群中學生走出課室,接觸有血有肉的人,看見真實社會。成員Ehren 和Loy 勉勵同齡的年青人,注重學業雖然重要,但不要過份埋首,學校以外的世界很大,適時抽離書本走進人群,會發現社會上很多被忽略的人,不妨向他們送上關懷,哪怕只是一句加油,也可以令他們重拾生活的勇氣。
救世軍社會創新實驗室計劃
計劃推動年青人成為創變者(Change Maker),鼓勵他們運用創新手法,解決某一特定的社會問題,當中加入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及解難(Problem Solving)元素,讓參加者自行發掘資源及尋找解決辦法。社工呂學智表示:「『掏保手套』對年青人而言是一個關心社會及建立同理心的學習歷程,計劃不設限期,他們可以繼續把意念付諸實行,希望為社會帶來改變的同時,同樣重要是為年青人帶來的經歷和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