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分享
祖孫溝通無難度 緩和隔代教養衝突
陳爺爺勞碌大半生,以為可以安享晚年;發夢也想不到,70歲後的人生要推翻一切,重新起步。
兒子離婚,太太離世,陳爺爺頓失支援,要獨力教養孫兒,才驚覺根本不認識社會的新制度、價值、潮流,從前行之有效的家長式管教反而拉遠爺孫關係。究竟怎樣跟年輕一代溝通?怎樣引領孫兒成長?無助之際,他遇上了救世軍。
陳爺爺一直嚮往的退休生活,不過是喝喝茶、下下棋,快活又一天。偏逢兒子離婚,五歲的孫兒聰仔(化名)被送到祖父母懷裏。三年前,嫲嫲更不幸病逝,遺下一老一小相依為命。
隔代鴻溝
從前,陳爺爺早出晚歸工作,家裏的事統統由太太擔當,買菜做飯、管教子女全然不必理會;如今突然要獨力教養孫兒,他徬徨不已,卻仍咬緊牙關:「一定要把孫兒照顧好。」為了追上孫兒的學習進度,他夜夜自學英文兩小時和預習課文,翌日再教孫兒做功課和溫習。可惜,他對學校的教學流程、家課指示等一知半解,不但自己瞎焦慮,還因此與聰仔爭執。
每當爺爺發現聰仔打機時,深怕他無心向學,就禁不住大聲喝罵鞭策他溫習;而聰仔只道是休息娛樂,感到委屈。爺孫之間沒法好好溝通,誤解愈積愈多。隔了一代人,像隔了一重山。
適逢救世軍家訪,爺爺認識到「長幼承家 - 代教養家庭支援計劃」,方學會有效的溝通之道。
了解新時代
他參加了計劃的祖父母教養課程,得悉新一代主張正面地向孩子講道理。「我覺得自己以前發脾氣是不對的。」爺爺直言:「應該想想他為甚麼那樣做?要聽取解釋,不要打斷他說話,應鼓勵他發表意見,然後慢慢幫他解決、分析後果。」他與參加計劃的「老友記」經常交流湊孫心得,互相學習;亦感激家長義工耐心講解升學制度,例如小學不同考試的分別、選中學的注意事項等,減少他的焦慮。
除了照顧實際需要外,滿足心靈也是維持良好關係的關鍵。救世軍社工定期上門探訪陳爺爺和聰仔,帶領家庭遊戲,又邀請他們參加中心的外遊活動,走出社區,製造多點快樂回憶。一系列的藝術工作坊也幫助爺爺紓緩情緒和精神壓力。
「爺爺變得溫馴了,近來都沒有大聲罵我,而且對我多了點信任。」聰仔說。理解到爺爺背後的苦心,他就更願意自律用功讀書,還主動幫忙做家務。爺爺形容兩人關係變得更親密、融洽,「我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他(聰仔),不求回報,只要他能正常成長,我就心安理得了。」如果要為「愛」打個分數,聰仔毫不猶豫說:「會給爺爺滿分,我18歲之後要照顧爺爺!」
應肯定祖父母的貢獻
許多雙職或單親的家長將子女交給老一輩照顧,但要祖父母追上時代步伐,並非易事;不同的管教方法、價值觀、溝通方式等,亦往往導致三代人發生衝突,關係漸漸疏離。
救世軍社工王嘉莉建議三代家庭要心平氣和溝通,尋求共識,了解祖父母照顧孫兒的意願、體力是否勝任以及教養角色的分工。她又提醒家長:「由祖父母照顧孫兒比交給傭工或褓姆會更放心。祖父母都愛孫兒和為他們着想,多願意無條件付出去照顧和更體貼,家長不妨想想他們的出發點,給予他們多點體諒和關心,互相配合調節出最合宜的教養模式,並肯定他們對家庭的貢獻。關鍵的支援可以讓祖父母教養孫兒更得心應手,例如朋輩家長的過來人分享、社工提供的新資訊及祖孫溝通方法等。有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將上一代人的毅力和無私精神承傳下來,子孫也會獲得莫大裨益。」
長幼承家 - 隔代教養家庭支援計劃
計劃支援要照顧小學或以下兒童的祖父母及其家庭,教授有效的管教方法和技巧,提供三代家庭輔導,安排探訪、家庭活動、減壓工作坊等,讓祖父母能享受教孫的樂趣,強化三代家人之間的關係。計劃在東涌、黃大仙和葵青區推行,由2016 年至今有160 個家庭參加,當中祖父母的平均年齡是68 歲,最高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