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分享
忘不了人情:家訪訓練「認知障礙症」長者
「我現在85歲了。」蔡婆婆說。摸出身份證,1928年。「我88歲了嗎?」她呵呵笑道:「今日的事明天不記得,昨日的事今天也忘了, 記性一日比一日差喇。」她患上了認知障礙症。
救世軍定期安排義工探訪蔡婆婆,給予關懷和提供健腦遊戲訓練,希望延緩她病情惡化的速度。婆婆獨居,能依靠的就是救世軍和義工友好,讓她留在熟悉的社區中安穩生活。
記憶力衰退
蔡婆婆的子女早年移民,但她不適應外地生活,寧願跑回香港,蝸居於小小的公屋單位。救世軍大窩口長者中心是她的第二個家,她經常使用中心的按摩設施和參加活動,本打算在熟悉的社區中安享晚年。
豈料,腦筋開始不靈光了。
入屋後,沒拔出鑰匙;出屋前,沒關上水喉。她對生活小事丟三落四,對身邊人的提點更是左耳入、右耳出,同一個問題問了又問。有時她參加了救世軍舉辦的活動,也不自覺地失約;甚至這頭接到通知有家訪,那頭忘了走到中心,驚見整裝待發的義工才又跑回家!救世軍社工發現蔡婆婆的記憶力每況愈下,便安排她就診, 最後她被確診患上認知障礙症。
家訪關懷
認知障礙症不是一般的正常衰老過程,而是腦部退化的疾病。患者早期的記憶力和思考能力衰退,中期開始情緒不穩、日夜顛倒,晚期更喪失自我照顧能力、說話遲鈍、失禁等。
獨居長者如果缺乏社區支援,萬一在家發生意外, 也未必懂得及時求助,更何況是認知障礙症患者?所以救世軍招募了一羣熱心的青年和長者義工大使, 定期上門關懷長者,同時觀察他們的家居和自理狀況,一旦發現不妥的地方就馬上通知救世軍提供支援。例如蔡婆婆家的天花曾嚴重剝落,影響生活,於是救世軍提供家居重塑服務,替她重新髹漆。
上門訓練
「別人來探我,我好開心好高興!」蔡婆婆愛坐在家門前等待義工,每看見年輕的身影,她就樂得呵呵笑。青年義工會攜帶救世軍提供的認知訓練用具,跟婆婆玩訓練記憶的遊戲,幫助她控制病情;又會閒話家常,度過愉快的小半天,讓她感受到身邊許多人願意與她同行。長者義工金賢認識蔡婆婆後,更是情同姊妹,常邀請她一起參加救世軍舉辦的外遊活動,每次都細心地一再提點。蔡婆婆瞇瞇眼笑說:「金賢拖着我旅行,她去我就去!」
蔡婆婆透過救世軍建立了社區支援網絡,獨居而不孤獨,只因身邊的老中青都風雨同路。誰說患病沒法笑口常開?蔡婆婆就喜歡與救世軍社工說說笑,拉拉手,捉緊每一刻溫暖的記憶。
活力青年給長者快樂
年輕人的朝氣和活力,能使長者的心境變開朗,感染他們積極面對晚年生活。因此,救世軍致力推動長青共融,例如「TEEN E. 無縫 ─ 青年『耆』職『營』未來」計劃帶領青年了解認知障礙症,再安排參加者走進社區或救世軍單位,實習服務患認知障礙症或有認知缺損的長者。計劃一方面推動青年認識長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鼓勵青年投身服務長者的工作。
記憶變弱勿看輕
長者記憶衰退看似自然,但這也是「認知障礙症」的徵狀之一。香港約十分之一65歲以上的長者患上此病*,患者不但記憶力下降,還會出現言語表達困難、混淆時間地點、判斷力減弱等情況,最嚴重時會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為減輕照顧者及家庭的壓力,救世軍設有護老者服務、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綜合家居照顧服務等,提供社區照顧和情緒支援等服務;亦定期提供不同小組及個別訓練活動,如認知刺激活動、懷緬治療、音樂治療等,幫助患者延緩退化速度,讓他們充實地安享晚年。救世軍現正籌備在大埔區成立記憶診所,經轉介由老人科專科醫生為懷疑患者進行評估及診治,並由護士、職業治療師及社工提供支援,以便及早識別及介入,延緩病情惡化的速度。
查詢:
大埔長者社區服務中心 2653 6811
油麻地長者社區服務中心 2332 0005
* 註:根據2006 年衞生署及香港中文大學研究